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具有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適合作為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之多層層合之反射偏光薄膜,由其所成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及液晶顯示裝置。亦即,係含有以含有(伸烷二氧基)二-2-萘甲酸作為二羧酸成分之一部分之特定芳香族聚酯作為第一層,以平均折射率1.50~1.60之光學等向性之聚酯作為第二層之具有特定層間折射率差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且由使該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為2度以下之反射偏光薄膜獲得。
公开号:TW201305620A
申请号:TW101121585
申请日:2012-06-15
公开日:2013-02-01
发明作者:Taro Oya;Mitsumasa Ono;Tetsuo Yoshida
申请人:Teijin Ltd;
IPC主号:G02F1-00
专利说明:
反射偏光薄膜,由其所成的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係關於含有適於與液晶胞貼合之具有高偏光性能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由其所成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電視、個人電腦、行動電話等所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LCD)係利用將偏光板配置於液晶胞之兩面而成之液晶面板,藉由調整自光源射出之光之透光量,使其顯示成為可能。至於貼合於液晶胞之偏光板,一般使用稱為光吸收型之雙色性直線偏光板之吸收型偏光板,以三乙醯基纖維素(TAC)保護含碘之PVA之偏光板被廣泛使用。
該吸收型偏光板由於係使透過軸方向之偏光透過,且吸收與透過軸垂直方向之偏光之大部分,故自光源裝置射出之無偏光之光之約50%被該吸收型偏光板吸收,使光之利用效率下降而受到詬病。因此,為了有效利用與透過軸垂直方向之偏光,已檢討在光源與液晶胞之間使用稱為亮度提高薄膜之反射型偏光元件之構成。已檢討使用光學干涉之聚合物類之薄膜作為該反射型偏光元件之一例(專利文獻1等)。
另一方面,關於被貼合於液晶胞之偏光板,亦已檢討依據利用外光反射顯示或利用背光之透過顯示等之於顯示裝置所利用之光之種類或目的等,而組合吸收型偏光板與反射型偏光板之各種層合構成。
例如,專利文獻2中於使入射於對液晶層施加電解而使液晶之遲滯值產生變化之液晶層中之偏光之相位差位移一定量之液晶顯示裝置中,作為液晶層之兩側所使用之偏光板之一例,揭示有層合三層以上之於光源側具有雙折射性之薄膜之平面狀多層構造之反射型偏光板,且透過液晶層位於相反側之吸收型偏光板。
另專利文獻3提案作為配置於在具有可撓性之基板間夾持液晶之液晶胞之兩側之偏光板,使用吸收型偏光板與反射型偏光板時,為了消除伸縮量隨著偏光板之溫度變化而不同所造成之翹曲,而組合該等偏光板,以成為特定之層合構成而消除翹曲。而且作為反射型偏光板之一例記載有使用雙折射性之介電體多層膜,更具體而言係揭示亮度提高薄膜。
又,作為使用雙折射性之多層構成之反射偏光性聚合物薄膜,例如於專利文獻4~6中揭示具有使一方向之偏光反射,且使另一方向之偏光透過之功能之薄膜。
另一方面,作為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為了單獨使用多層構成之反射型偏光板代替吸收型偏光板,現狀為要求可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偏光度。
專利文獻1:特表平09-507308號公報
專利文獻2:特開2005-316511號公報
專利文獻3:特開2009-103817號公報
專利文獻4:特開平04-268505號公報
專利文獻5:特表平9-506837號公報
專利文獻6:國際公開第01/47711號說明書
本發明之目的係提供一種具有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偏光性能,且適合作為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之多層層合之反射偏光薄膜、由其組成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又,本發明之第二目的係提供一種具有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同時著眼於構成該多層層合之反射偏光薄膜之最外層之比較厚的厚層,藉由控制該最外層之厚度及其面內方向之相位差,而進一步提高反射偏光薄膜之偏光性能,尤其是適於IPS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之反射偏光板之反射偏光薄膜。
另外,本發明之第三目的係提供一種具有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同時著眼於構成該多層層合之反射偏光薄膜之最外層之比較厚的厚層,藉由將該最外層之厚度及其面內方向及厚度方向之相位差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使用相位差板作為進而其他光學構件而尤其適用於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反射偏光板之反射偏光薄膜。
本發明之第四目的係提供一種具有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同時耐熱尺寸安定性亦優異,且適合作為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之多層層合之反射偏光薄膜。
本發明人等為解決前述課題而積極檢討之結果,發現為了單獨使用包含多層構造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作為液晶胞之偏光板,而使用以第一層之聚合物材料為特徵之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作為反射偏光薄膜,除可提高反射偏光性能以外,其偏光軸之均質性亦影響反射偏光薄膜之高偏光性能化之見解,而藉由使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偏光軸之角度收斂在一定範圍可解決本發明之課題,因而完成本發明。
又,對於第二目的,發現藉由使構成上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最外層之比較厚之厚層之厚度與其配向狀態之控制而使面內方向之相位差成為0nm以上未達20nm,可解決課題,因而完成本發明。
進而對於第三目的,發現藉由使構成上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最外層之比較厚之厚層厚度與其配向狀態之控制而使面內方向之相位差成為0nm以上30nm以下,且使厚度方向之相位差成為50nm以上350nm以下,而可解決課題,因而完成本發明。
且對於第四目的,發現藉由使用具有80℃以上之玻璃轉移溫度之特定共聚合量之共聚合聚酯作為形成上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二層之聚酯,可解決課題,因而完成本發明。
亦即本發明之目的係藉由一種反射偏光薄膜(第1項)而達成,其為含有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而成之251層以上之單軸延伸多層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且1)前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一層係由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之聚酯所成,(i)該二羧酸成分含有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A)表示之成分,及50莫耳%以上95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B)表示之成分, (式(A)中,RA表示碳數2~4之伸烷基), (式(B)中,RB表示萘二基),(ii)該二醇成分含有9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C)表示之成分,[化3]H-O-RC-O-H………(C)(式(C)中,RC表示碳數2~4之伸烷基),2)前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二層係由平均折射率1.50以上1.60以下之光學等向性之聚酯所成,3)薄膜面內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單軸延伸方向(X方向)之折射率差為0.10~0.45,與單軸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中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折射率差,及薄膜厚度方向(Z方向)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折射率差分別為0.05以下,4)該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為2度以下。
又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包含以下第2項~第16項之至少任一樣態作為較佳樣態。
2.如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至少一面上具有最外層,且該最外層之以下述式(1)表示之相位差(Re)為0nm以上未達20nm,相位差(Re)=|nTD-nMD|×1000×d………(1)(式(1)中,nMD、nTD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且該最外層之厚度為2μm以上10μm以下。
3.如第2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最外層之以下述式(2)表示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為0nm以上未達50nm,相位差(Rth)=((nMD+nTD)/2-nZ)×1000×d………(2)(式(2)中,nMD、nTD、nZ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
4.一種IPS模式液晶顯示器用反射偏光板,其係由如第2項或第3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
5.如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至少一面上具有最外層,且該最外層之以下述式(1)表示之相位差(Re)為0nm以上30nm以下,以下述式(2)表示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為50nm以上350nm以下,相位差(Re)=|nTD-nMD|×1000×d………(1)(式(1)中,nMD、nTD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相位差(Rth)=((nMD+nTD)/2-nZ)×1000×d………(2)(式(2)中,nMD、nTD、nZ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且該最外層之厚度為5μm以上50μm以下。
6.一種VA模式液晶顯示器用反射偏光薄膜,其係由如第5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
7.一種VA模式液晶顯示器用反射偏光板,其係由如第5項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
8.如第1~7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以反射偏光薄膜之薄膜面作為反射面,於對於包含單軸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中,波長400~800nm相對於以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為95%以上,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於對於包含X方向之入射面垂直之偏光成分中,波長400~800nm之相對於以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為12%以下。
9.如第1~6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形成第二層之聚酯係以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為主要成分之聚酯。
10.如第2或5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前述最外層係由非晶性熱可塑性樹脂所成。
11.如第1~6項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形成第二層之聚酯為具有80℃以上之玻璃轉移溫度之共聚合量5莫耳%以上85莫耳%以下之共聚合聚酯。
12.如第1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反射偏光薄膜在85℃、30分鐘之條件下之熱收縮率為1.5%以下。
13.如第11或12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第二層之共聚合聚酯為以脂環族二醇作為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14.如第13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共聚合成分為由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及環己烷二甲醇所組成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種。
15.如第11或12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第二層之共聚合聚酯為以脂環族二羧酸或脂環族二醇之至少一種作為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萘二甲酸乙二酯。
16.如第15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共聚合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之共聚合成分為由環己烷二羧酸、十氫萘二羧酸、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及環己烷二甲醇所組成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種。
且,本發明亦包含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其係以如第1項所記載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之第一偏光板、液晶胞、及第二偏光板之順序層合而成。
進而本發明亦包含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具備光源與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且前述第一偏光板係配置於光源側。
依據本發明,由於為含有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同時具有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故可提供適合作為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之多層層合反射偏光薄膜、由其所成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以下,針對本發明加以詳細說明。 [反射偏光薄膜]
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為具有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而成之251層以上之多層構造,包含以下所記載之特定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且該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為2度以下之薄膜。 [單軸延伸多層薄膜]
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薄膜為具有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而成之251層以上之多層構造之單軸延伸之薄膜,本發明中,分別係第一層表示折射率比第二層高之層,第二層表示折射率比第一層低之層。又,有時延伸方向(X方向)之折射率記載為nX,與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之折射率記載為nY,薄膜厚度方向(Z方向)之折射率記載為nZ
至於本發明中使用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係使用於第一層係利用特徵為具有特定共聚合成分之折射率高的芳香族聚酯,且第二層之光學等向性因延伸造成之折射率變化小,平均折射率為1.50以上1.60以下之聚酯。
藉由使用後述之特定聚酯構成第一層,可使延伸後之第一層之X方向與Y方向之折射率差比以往來得大,且可使於Y方向與Z方向二方向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層間之折射率變小。因此,相較於利用使用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均聚物、或間苯二甲酸或對苯二甲酸等之廣泛使用之共聚合成分之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共聚物作為第一層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偏光性能可大幅提升,且對於斜向方向之入射光之透過偏光之色相偏移亦獲得提高。 (第一層)
本發明中之第一層係由二羧酸成分中具有特定構造之共聚合成分之芳香族聚酯(以下有時稱為芳香族聚酯(I))所組成。該芳香族聚酯係藉由以下詳述之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之聚縮合獲得。 〈二羧酸成分〉
作為本發明中構成芳香族聚酯(I)之二羧酸成分(i),係使用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A)表示之成分,及50莫耳%以上95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B)表示之成分之至少兩種芳香族二羧酸成分。此處,各芳香族二羧酸成分之含量為以二羧酸成分之總莫耳數為基準之含量。 (式(A)中,RA表示碳數2~4之伸烷基) (式(B)中,RB表示萘二基)
關於以式(A)表示之成分,式中,RA為碳數2~4之伸烷基。至於該伸烷基列舉為伸乙基、伸丙基、伸異丙基、伸丁基,最好為伸乙基。
以式(A)表示之成分之含量之下限值更好為7莫耳%,又更好為10莫耳%,最好為15莫耳%。又,以式(A)表示之成分之含量之上限值更好為45莫耳%,又更好為40莫耳%,最好為35莫耳%,又最好為30莫耳%。
據此,以式(A)表示之成分之含量較好為5莫耳%以上45莫耳%以下,更好為7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最好為10莫耳%以上35莫耳%以下,又最好為15莫耳%以上30莫耳%以下。
以式(A)表示之成分較好為由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6,6’-(伸丙二氧基)二-2-萘甲酸及6,6’-(伸丁二氧基)二-2-萘甲酸衍生之成分。該等中較好為式(A)中之RA之碳數為偶數者,最好為由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衍生之成分。
該芳香族聚酯(I)之特徵為含有特定量之以式(A)表示之成分作為二羧酸成分。以式(A)表示之酸成分之比例未達下限值時,不易產生因單軸延伸所致之Y方向之折射率下降,故延伸薄膜中之Y方向之折射率nY與Z方向之折射率nZ之差異變大,使偏光性能下降,且於以斜向方向之入射角入射之偏光產生色相偏移。且,以式(A)表示之成分之比例超過上限值時,非晶性之特性變大,使延伸薄膜中之X方向之折射率nX與Y方向之折射率nY之差異變小,故無法獲得作為反射偏光薄膜足夠之反射性能。
據此,藉由使用含有以式(A)表示之成分之聚酯,可製造作為反射偏光薄膜之偏光性能比以往高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進而可抑制斜向方向之入射角之偏光的色相偏移。
又,關於以式(B)表示之酸成分,式中,RB為萘二基。
至於以式(B)表示之成分,列舉為由2,6-萘二羧酸、2,7-萘二羧酸、該等之組合衍生之成分,或者該等之衍生物成分,最佳例示為2,6-萘二羧酸或其衍生物成分。
以示(B)表示之成分之含量之下限值更好為55莫耳%,又更好為60莫耳%,最好為65莫耳%,又最好為70莫耳%。且,以示(B)表示之成分之含量之上限值較好為93莫耳%,更好為90莫耳%,最好為85莫耳%。
據此,以式(B)表示之成分之含量更好為55莫耳%以上95莫耳%以下,又更好為60莫耳%以上93莫耳%以下,最好為65莫耳%以上90莫耳%以下,又最好為70莫耳%以上85莫耳%以下。
以示(B)表示之成分之比例未達下限值時,非晶性之特性變大,延伸薄膜之X方向之折射率nX與Y方向之折射率nY之差異變小,故無法發揮作為反射偏光薄膜足夠之性能。又,以式(B)表示之成分之比例超過上限值時,以式(A)表示之成分之比例相對地變少,故延伸薄膜之Y方向之折射率nY與Z方向之折射率nZ之差異變大,使偏光性能下降,且以斜向方向之入射角入射之偏光產生色相偏移。
據此,藉由使用含有以式(B)表示之成分之聚酯,可在X方向顯示高折射率同時實現單軸配向性之高的雙折射率特性。 〈二醇成分〉
本發明中使用9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C)表示之二醇成分作為構成芳香族聚酯(I)之二醇成分(ii)。此處,二醇成分之含量係以二醇成分之總莫耳數為基準之含量。
[化6]H-O-RC-O-H………(C)(式(C)中,RC表示碳數2~4之伸烷基)
以式(C)表示之二醇成分之含量較好為95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更好為98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
式(C)中,RC為碳數2~4之伸烷基,至於該伸烷基列舉為伸乙基、伸丙基、伸異丙基、伸丁基。該等中以式(C)表示之二醇成分列舉較佳者為由乙二醇、丙二醇、或丁二醇衍生之成分,最好為由乙二醇衍生之成分。以式(C)表示之二醇成分之比例未達下限值時,會有損及前述之單軸配向性之情況。 〈芳香族聚酯(I)〉
芳香族聚酯(I)中,以式(A)表示之酸成分與以式(C)表示之二醇成分成構成之酯單位(-(A)-(C)-)之含量,為全部重複單位之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較好為5莫耳%以上45莫耳%以下,更好為10莫耳%以上40莫耳%以下。
構成芳香族聚酯(I)之其他酯單位列舉為2,6-萘二羧酸乙二酯、2,6-萘二羧酸丙二酯、2,6-萘二羧酸丁二酯等2,6-萘二羧酸烷二酯單位。該等中,就高折射率性等方面而言,較好為2,6-萘二羧酸乙二酯單位。
因延伸使X方向之高折射率化,係以芳香族成分的以式(A)表示之成分及以式(B)表示之成分為主要影響。且因延伸使Y方向之折射率下降係以式(A)表示之成分為主要影響,且由於兩個芳香環係透過伸烷基鏈以醚鍵連結之分子構造,故單軸延伸時該等芳香環容易於非面方向之方向旋轉,而展現第一層之Y方向之折射率特性。
另一方面,本發明中之芳香族聚酯(I)之二醇成分由於為脂肪族成分,故二醇成分對第一層之折射率特性造成之影響比上述之二羧酸成分小。
芳香族聚酯(I)使用對-氯酚/1,1,2,2-四氯乙烷(重量比40/60)之混合溶劑,在35℃測定之固有黏度較好為0.4~3 dl/g,更好為0.4~1.5dl/g,最好為0.5~1.2dl/g。
芳香族聚酯(I)之熔點較好為200~260℃之範圍,更好為205~255℃之範圍,又更好為210~250℃之範圍。熔點可以DSC測定而求得。
該聚酯之熔點超過上限值時,熔融擠出成形時之流動性較差,容易有吐出等不均一化之情況。另一方面,熔點未達下限值時,製膜性雖優異,但容易損及聚酯具有之機械特性等,且難以展現本發明之折射率特性。
一般而言共聚物之熔點比均聚物低,且有機械強度降低之情況。然而,本發明之聚酯為含有式(A)之成分及式(B)之成分之共聚物,相較於僅具有式(A)之均聚物雖熔點較低但具有機械強度相同程度之優異特性。
芳香族聚酯(I)之玻璃轉移溫度(以下有時稱為Tg)較好為60~120℃,更好為80~118℃,又更好為85~118℃之範圍。Tg在該範圍時,獲得耐熱性及尺寸安定性優異之薄膜。該熔點或玻璃轉移溫度可藉由共聚合成分之種類與共聚合量、以及副產物的烷二醇之控制等予以調整。
該芳香族聚酯(I)之製造方法可依據例如WO2008/153188號說明書第9頁所記載之方法製造。 (第一層之折射率特性)
圖2顯示使芳香族聚酯(I)經單軸延伸時之各方向之折射率之變化例。如圖2所示,其特徵為於X方向之折射率nX隨著延伸而增加之方向、Y方向之折射率nY與Z方向之折射率nZ均隨著延伸而下降之方向,亦僅隨著延伸倍率而nY與nZ之折射率差極小。
且第一層由於以含有該特定之共聚合成分之芳香族聚酯(I)構成,故藉由施予單軸延伸使X方向之折射率nX具有1.70~1.90之高折射率特性。藉由使第一層中之X方向之折射率成為該範圍,而使與第二層之折射率差比以往更大,可發揮足夠之反射偏光性能。
且Y方向之單軸延伸後之折射率nY與Z方向之單軸延伸後之折射率nZ之差具體而言較好為0.05以下,更好為0.03以下,最好為0.01以下。藉由使該等二方向之折射率差極小,可發揮即使偏光以斜向方向之入射角入射仍不會產生色相偏移之效果。
另一方面,構成第一層之聚酯為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之情況下,如圖1所示,不隨著單軸方向之延伸倍率,Y方向之折射率nY為一定並未見到下降,相對於此,Z方向之折射率nZ隨著單軸延伸倍率之增加折射率下降。為此,Y方向之折射率nY與Z方向之折射率nZ之差異變大,偏光以斜向方向之入射角入射時容易產生色相偏移。 (第二層)
本發明中,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二層係由平均折射率為1.50以上1.60以下之光學等向性之聚酯所成。此處所謂平均折射率為使構成第二層之聚酯單獨熔融,以模嘴擠出製作未延伸薄膜,且針對以與多層延伸薄膜之製膜條件相同之條件製膜獲得之薄膜之X方向、Y方向、Z方向各方向之折射率,使用METRICON製造之稜鏡偶合器,以波長633nm測定,將該等之平均值作為平均折射率而規定者。又,所謂光學等向性意指該等X方向、Y方向、Z方向之折射率之二方向間之折射率差均為0.05以下,較好為0.03以下。
構成第二層之聚酯之平均折射率較好為1.53以上1.60以下,更好為1.55以上1.60以下,又更好為1.58以上1.60以下。藉由使第二層為具有該平均折射率,且因延伸所致之各方向之折射率差較小之光學等向性材料,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層間之延伸後的X方向之折射率變大,結果,獲得高的偏光性能。同時,可獲得層間之Y方向之折射率差及Z方向之折射率差均極小之折射率特性,結果,可兼具偏光性能及斜向方向之入射角之色相偏移。 〈第二層成分I〉
具有該折射率特性及光學等向性之聚酯中,就單軸延伸之製膜性,及與第一層之折射率差之觀點而言,以構成聚酯之全部重複單位作為基準,較好為包含合計重量為5~50莫耳%,較好為10~40莫耳%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合聚萘二羧酸乙二酯等共聚合聚酯之聚酯,更好為以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主要成分之聚酯。
又,該共聚合聚酯之共聚合成分,較好為使間苯二甲酸或2,6-萘二羧酸共聚合而成之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成分作為主要成分之聚酯,最好為使間苯二甲酸或2,6-萘二羧酸共聚合而成之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成分作為主成分,且熔點在220℃以下或未顯示熔點之共聚合聚酯。又,含有該等以外之共聚合成分時,其共聚合量較好為10莫耳%以下。
且使用共聚合聚萘二羧酸乙二酯時,亦可使用本發明之第一層中使用之芳香族聚酯(I)。該情況下為了獲得本發明之第二層之折射率特性,較好與其他共聚合聚酯摻合而使用,至於其他共聚合聚酯較好為比前述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折射率更低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至於構成前述折射率更低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之共聚合成分之例列舉為環己烷二羧酸或十氫萘二羧酸、四氫萘二羧酸等之脂環族二羧酸成分或環己烷二甲醇、金剛烷二醇、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等之脂環族二醇酸成分。
又,構成第二層之聚酯亦可為例如於成為薄膜之階段使兩種以上之聚酯熔融混練並經酯交換而成者。 〈第二層成分II〉
第二層中使用之具有前述折射率特性及光學等向性之聚酯中,就提高耐熱尺寸安定性之觀點而言,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二層較好為由具有80℃以上之玻璃轉移溫度之共聚合量5莫耳%以上85莫耳%以下之共聚合聚酯所組成。前述共聚合聚酯之玻璃轉移溫度較好為90℃以上155℃以下,更好為90℃以上120℃以下。
第二層聚酯之玻璃轉移溫度未達下限時,無法抑制延伸後之熱收縮性,作為顯示器連續使用時會有因收縮而導致偏光性能下降之情況。在該範圍內第二層之聚酯之玻璃轉移溫度越高越佳。另一方面,玻璃轉移溫度太高時,延伸時第二層之聚酯也會有因延伸而產生雙折射性之情況,會有在延伸方向與第一層之折射率差變小,使反射性能下降之情況。
關於耐熱尺寸安定性,藉由於第二層中使用具有該玻璃轉移溫度之共聚合聚酯,可提高第二層本身之耐熱尺寸安定性,另外由於高折射率層側之聚合物具備延伸時之應力低之特性,故單軸延伸方向(X方向)及與其垂直方向(Y方向)在85℃、30分鐘之加熱條件下具有1.5%以下之高耐熱尺寸安定性,可獲得高的反射偏光特性之多層單軸延伸薄膜。
第二層成分II之樣態之情況下之第二層共聚合聚酯之共聚合量係表示以第二層用之聚酯之重複單位作為100莫耳%時之附屬共聚合成分之比例。另外,所謂附屬成分係表示二醇成分中比例最高之成分與二羧酸成分中比例最高之成分之除外成分之合計量。例如,本發明之表5之實施例中,記載成CHDC35SPG70PEN之共聚合聚酯為相對於二羧酸成分100莫耳%,環己烷二羧酸為35莫耳%,萘二羧酸成分為65莫耳%,相對於二醇成分100莫耳%,螺二醇成分為70莫耳%,乙二醇為30莫耳%,且合計二羧酸成分之從屬成分的環己烷二羧酸35莫耳%與二醇成分之從屬成分的乙二醇30莫耳%為65莫耳%作為共聚合量。
同時具備該玻璃轉移溫度、折射率特性及光學等向性之共聚合聚酯中,就單軸延伸之製膜性及與第一層之折射率差之觀點而言,以構成第二層用之聚酯之全部重複單位作為基準之共聚量較佳例示為5~85莫耳%,較好為10~70莫耳%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共聚合聚萘二羧酸乙二酯等共聚合聚酯。
為提高聚酯之玻璃轉移溫度,大多導入剛直性高之芳香族成分,但導入該成分時隨著玻璃轉移溫度之提高大多亦使折射率上升。為此,本發明中,較好導入脂環族二羧酸、脂環族二醇等脂環族成分作為共聚合成分。
又,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中,較好使用以脂環族二醇作為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藉由不減少源自對苯二甲酸之芳香族基量,而將乙二醇之一部分置換成脂環族二醇,可一方面具備該範圍之玻璃轉移溫度一方面亦具備本發明之折射率性。至於該脂環族二醇較好使用由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及環己烷二甲醇所組成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種。
又,共聚合聚萘二羧酸乙二酯中,較好使用以脂環族二羧酸或脂環族二醇之至少一種作為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萘二羧酸乙二酯。藉由使該共聚合聚萘二羧酸乙二酯包含該共聚合成分,可具備前述之玻璃轉移溫度。至於該共聚合成分,較好使用環己烷二羧酸、四氫萘二羧酸、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及環己烷二甲醇所組成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種。螺二醇成分之例列舉為3,9-雙(2-羥基-1,1-二甲基乙基)-2,4,8,10-四氧雜螺[5,5]十一烷等。
該第二層中所用之共聚合聚酯可為使單體之共聚合成分彼此經酯交換反應或酯化反應後,經聚縮合之方法獲得者,另亦可為將複數聚酯摻合獲得之聚酯。 (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層間折射率特性)
第一層與第二層之x方向之折射率差為0.10~0.45,較好為0.20~0.40,更好為0.25~0.30。藉由使X方向之折射率差落在該範圍,可有效提高反射特性,可以較少之層合數獲得高反射率。
又,第一層與第二層之Y方向之折射率差及第一層與第二層之Z方向之折射率差均為0.05以下。藉由使Y方向及Z方向各層之層間折射率差均落在上述範圍,可抑制偏光在斜向方向之入射角入射時之色相偏移。 (層合數)
本發明中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為交互層合合計251層以上之上述第一層及第二層而成者。藉由具備該層合數,針對對於包含延伸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之平均反射率特性,可獲得遍及波長400~800nm下之一定高的平均反射率。
層合數只要在該範圍內即無特別限制,但隨著層合數增加,關於與反射軸方向平行之偏光可獲得更高之反射率,而較好為301層以上,更好為401層以上,又更好為501層以上。
且,為了獲得501層以上之層合數之多層延伸薄膜之更佳方法,可藉由以300層以下之範圍獲得交互層合狀態之熔融物,以保持該層構成直接於與層合方成垂直之方向以成為1:1之比率之方式分割,以交互層合體作為一塊體,以使塊體之層合數(雙倍數)成為2~4倍之方式,再度層合之方法增加層合數。
層合數之上限值,就生產性及薄膜之處理性等之觀點而言,限制在2001層。層合數之上限值若可獲得本發明之平均反射率特性,則就生產性或處理性之觀點而言,亦可進一步減少層合數,例如亦可為1001層、901層。 (單軸延伸薄膜)
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為滿足作為目的之反射偏光薄膜之光學特性,而至少於單軸方向延伸。本發明之單軸延伸除了僅單軸方向延伸之薄膜以外,亦包含於二軸方向延伸之薄膜,且於一方向進一步延伸之薄膜。單軸方向(X方向)可為薄膜之長度方向、寬度方向之任一方向,但就容易控制配向角方面而言較好為寬度方向。且,為二軸方向延伸之薄膜,且於一方向進一步延伸之薄膜時,進一步延伸之方向(X方向)可為薄膜長度方向、寬度方向之任一方向,延伸倍率較低之方向限於1.05~1.20倍左右之延伸倍率,就提高偏光性能方面而言較佳。於二軸方向延伸,且於一方向進一步延伸之薄膜時,偏光或折射率之關係之所謂「延伸方向」係指進一步延伸之方向。
至於延伸方法可使用利用棒狀加熱器進行之加熱延伸、輥加熱延伸、拉幅機延伸等習知之延伸方法,但就減低因與輥之接觸產生之條紋或就延伸速度等之觀點而言,以拉幅機延伸較佳。 (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
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為2度以下,較好為1度以下。此處,本發明之所謂配向角係表示反射偏光薄膜面內之主配向軸方向相對於薄膜之寬度方向之多少斜率,係指以10cm寬之間隔沿著薄膜之機械方向(有時稱為薄膜連續製膜方向、長度方向、縱向方向、MD方向)切割出測定樣品,且測定各測定樣品之中央部之配向角,該等中之最大值者為2度以下者。該配向角若在該範圍內則越小越好。藉由使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在該範圍內,可提高偏光性能至可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程度。具體而言,藉由將本發明之組成及層構成之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控制在該範圍內,在製造液晶單元時可使與上側之偏光板垂直之軸高度一致,而展現高度之偏光性能。
反射偏光薄膜具有超過上限之配向角時,由於偏光軸之均質性不足,故無法提高偏光性能至可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程度。
該配向角主要受雙折射性之第一層中之聚合物之配向狀態影響,且藉由控制第一層中使用之聚合物種類及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延伸條件,可使配向角落在該範圍。 (最外層) 〈最外層I〉
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至少一面上具有最外層I,且該最外層I之以下述式(1)表示之相位差(Re)為0nm以上未達20nm,相位差(Re)=|nTD-nMD|×1000×d………(1)(式(1)中,nMD、nTD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且該最外層I之厚度較好為2μm以上10μm以下。
此處,所謂機械方向係與MD方向、連續製膜方向、縱向方向同義。且,所謂寬度方向係與TD方向、橫向方向同義。
本發明中,為使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層合構造之各層厚度均一化,在層合構造體之至少一面上設置不受光干涉影響之層厚之厚層。該層有時稱為厚度調整層、追加層等。
使用不受該光干涉影響之層厚之厚層作為層合構造體之最外層,使用於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中時,已見解為該最外層之相位差特性對偏光性能帶來影響,且對作為反射偏光板之偏光度產生影響,藉由將作為最外層I之樣態之該最外層控制在一定範圍內,發現不會對偏光性能產生影響。使用作為作外層I之樣態者時,尤其可較好地使用作為IPS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之反射偏光板。
最外層I之相位差特性超過上限時,有對於利用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偏光性能造成影響之情況,結果,會有正面方向之亮度提升率下降之情況。又最外層I之厚度未達下限之範圍時,會有無法充分地展現作為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最外層之多層構造之各層厚均一化等之功能。另外,即使超過上限而使最外層I之厚度加厚,仍無法進一步獲得各層厚之均一化效果。
最外層I之相位差之下限值較好為3nm,更好為5nm。又,最外層I之相位差之上限值較好為18nm。
另外,最外層I之厚度之上限值較好為7μm以下,更好為5μm以下。且,該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兩面具有最外層I時,一層之厚度較好分別滿足上述範圍。
最外層I只要是滿足該相位差特性之熱可塑性樹脂即無特別限制,但最外層I較好與多層層合薄膜一起經單軸延伸製造,且較好使用非晶性熱可塑性樹脂或低結晶性熱可塑性樹脂。又使用低結晶性熱可塑性樹脂時,只要薄膜製膜後成為消除結晶配向性之狀態即可。
本發明中之最外層I所用之樹脂較好使用於第二層中例示之樹脂中之至少任一種,且亦可為部分包含第二層中使用之樹脂之組成。
最外層I之相位差特性係藉由控制最外層厚、組成、及延伸條件而達成。
又,本發明中之最外層I由於層厚較厚,故無助於反射特性。另一方面,由於對透過之偏光會造成影響,故最外層I中較好不使用成為透過率下降主因之添加劑,例如粒子等,即使使用也是極少量,例如以層重量為基準為0.1重量%以下。
又,最外層I之樣態中,該最外層之以下述式(2)表示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為0nm以上未達50nm,相位差(Rth)=((nMD+nTD)/2-n2)×1000×d………(2)(式(2)中,nMD、nTD、nZ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
最外層I之樣態中,藉由使該最外層I亦具備以式(1)表示之薄膜面內方向之相位差特性、層厚特性,同時進而具有以式(2)表示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特性,於尤其是IPS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中,可發揮液晶顯示器之視野特性改善或對比性改善之效果,而可較好地使用作為IPS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之反射偏光板。 〈最外層II〉
又作為最外層II之樣態,本發明中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中,該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至少一面上具有最外層II,且該最外層II之以下述式(1)表示之相位差(Re)為0nm以上30nm以下,以下述式(2)表示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為50nm以上350nm以下,相位差(Re)=|nTD-nMD|×1000×d………(1)(式(1)中,nMD、nTD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相位差(Rth)=((nMD+nTD)/2-nZ)×1000×d………(2)(式(2)中,nMD、nTD、nZ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且該最外層之厚度為5μm以上50μm以下。
使用不受光干涉影響之層厚之厚層作為層合構造體之最外層而用於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上時,藉由使最外層具備顯示以式(1)及式(2)表示之相位差作為II之樣態之特性,可使最外層展現相位差功能,可獲得具備相位差功能與反射光功能之反射偏光薄膜。
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中使用之液晶面板通常一起使用兩個偏光板與液晶胞以及適於VA模式之相位差板,但藉由使用本發明之具有II樣態之最外層之反射偏光薄膜作為VA模式液晶顯示器之反射偏光薄膜,並不需要進一步組合相位差板而使用,可於一個構件具備相位差功能與反射偏光功能、進而亮度提升功能之複數種功能。
本發明之最外層II之樣態中之最外層之相位差(Re)之下限值較好為3nm,更好為5nm。又,最外層II之相位差(Re)之上限值較好為25nm,更好為20nm。
最外層II之相位差(Rth)之下限值較好為75nm,更好為100nm,上限值較好為300nm,更好為250nm。
最外層II之厚度之上限值較好為30μm以下,更好為20μm以下,又更好為15μm以下。
該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兩面上具有最外層II時,較好一層之厚度分別滿足上述之範圍。
本發明之最外層II之樣態中之最外層之相位差(Re)超過上限時,會使單軸延伸多層薄膜之偏光性能下降,其結果,會有正面方向之亮度提升率下降之情況。又,本發明之最外層II之樣態中之最外層之相位差(Rth)偏離上限或下限時,於VA模式之液晶顯示器中使用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而無相位差板時,會有無法充分展現相位差功能之情況。
且,本發明之最外層II之樣態中之最外層之厚度未達下限之範圍時,除無法充分展現作為多層層合薄膜之最外層之多層構造之各層厚之均一化等之功能以外,亦有無法獲得適於VA模式之相位差特性之情況。就相位差功能之觀點而最外層II之厚度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制,但超過上限即使加厚最外層II之厚度除無法進一步獲得各層厚之均一化效果以外,在超過上限之範圍亦使反射偏光薄膜本身之厚度變厚。
本發明之最外層II之樣態所用之樹脂可使用與最外層I之樣態同種之樹脂。
最外層II之樣態之最外層之相位差特性係藉由控制最外層厚度、組成、及延伸條件而達成,例如與I之樣態相同種類之樹脂時雖使最外層厚度增厚,但藉由控制延伸條件亦可獲得II之樣態之相位差特性。
藉由使該最外層具有II之樣態之相位差特性及厚度特性,可獲得適於VA模式液晶顯示器用之高偏光度之反射偏光薄膜,且由於亦具備作為相位差板之功能,故亦可控制斜向方向之入射角造成之色相偏移,可使視野角變廣。 [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其他構成] (各層厚度)
第一層及第二層由於會因層間之光干涉使光選擇性反射,故各層之厚度較好為0.01μm以上0.5μm以下。又第一層之各層厚度較好為0.01μm以上0.1μm以下,第二層之各層厚度較好為0.01μm以上0.3μm以下。各層厚度可使用透過型電子顯微鏡,基於所攝影之照片獲得。
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示之反射波長帶由於為自可見光區域至近紅外線區域,故關於第一層及第二層藉由使各層厚度落在該範圍內,可有效地獲得自可見光區域至近紅外線區域之反射率特性。 (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
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一層中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為2.0以上5.0以下,且第二層中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較好為2.0以上5.0以下。更好兩層均為2.0以上4.0以下,又更好為2.0以上3.5以下,最好為2.0以上3.0以下。
亦即,第一層中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為2.0以上5.0以下,且第二層中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為2.0以上5.0以下。
例如,第一層有126層且第二層有125層之多層延伸薄膜中,所謂第一層之最大層厚為有126層之第一層中厚度最大之層之厚度。第一層之最小層厚為有126層之第一層中厚度最小之層之厚度。
該層厚之比率具體而言係以最大層厚相對於最小層厚之比率表示。第一層、第二層中各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可使用透過型電子顯微鏡,並基於拍攝之相片獲得。
多層層合薄膜係依據層間之折射率差、層數、層之厚度而決定反射之波長,使層合之第一層及第二層之各層分別為一定厚度,由於僅反射特定之波長,故針對相對於包含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在波長400~800nm之寬廣波長帶中均一地提高反射率之情況下,較好在如上述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範圍內。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超過上限值時,反射帶域過寬,會有隨之使相對於包含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之反射率下降之情況。
第一層及第二層之層厚可階段性地變化,亦可連續變化。
本發明之多層延伸薄膜之層合方法並無特別限制,列舉為使用例如將第一層用聚酯分成138層,第二層用共聚合聚酯分成137層,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且其流路連續自2.0變化至5.0倍之多層饋入套管(feed block)裝置之方法。 (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平均層厚比)
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二層之平均層厚對於第一層之平均層厚之比,較好為1.5倍以上5.0倍以下之範圍。第二層之平均層厚對於第一層之平均層厚之比之下限值更好為2.0。且,第二層之平均層厚對於第一層之平均層厚之比之上限值更好為4.0,又更好為3.5。
藉由使第二層之平均層厚對於第一層之平均層厚之比落在該範圍,可有效利用因反射波長之半波長產生之二次反射,故可最小限度的抑制第一層及第二層各別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之比率,就光學特性之觀點而言係較佳。又,藉由如此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厚度之比產生變化,可維持層間之密著性,同時在不變更使用之樹脂下仍可調整所得薄膜之機械特性,且亦具有使薄膜不易破裂之效果。
另一方面,第二層之平均層厚對於第一層之平均層厚之比偏離該範圍時,因反射波長之半波長產生之二次反射變小,會有反射率下降之情況。 (薄膜厚度)
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薄膜厚度較好為15μm以上150μm以下,更好為25μm以上120μm以下。 (平均反射率)
包含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中,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針對對於包含單軸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波長400~800nm相對於以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較好為95%以上,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針對對於包含X方向之入射面垂直之偏光成分,波長400~800nm相對於以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較好為12%以下。且,對於以入射角50度之各入射偏光之各平均反射率較好亦與在0度時之相同程度。
此處,所謂入射面意指處於與反射面成垂直關係,且包含入射光線與反射光線之面。且,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對於包含單軸延伸薄膜之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在本發明中有時稱為p偏光、與透過軸垂直之偏光、消光軸方向之偏光、或反射軸方向之偏光。另外,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對於包含單軸延伸薄膜之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垂直之偏光成分,在本發明中有時稱為s偏光、透過軸方向之偏光。進而所謂入射角係表示相對於薄膜面之垂直方向之入射角。
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針對對於包含單軸延伸薄膜之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波長400~800nm對於在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進而較好為98%以上100%以下。藉由使對於p偏光成分之平均反射率如此高,可比以往更抑制p偏光之透過量,展現使s偏光選擇性地透過之高偏光性能,獲得可與以往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同時,藉由使與透過軸垂直方向之p偏光不被薄膜吸收而高度反射,亦可兼具作為再利用該光之亮度提高薄膜之功能。
且,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針對對於包含單軸延伸薄膜之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波長400~800nm相對於以入射角5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進而較好為96%以上99%以下。藉由亦使在入射角50度之p偏光之平均反射率如此高,而可獲得高的偏光性能,同時由於高度抑制斜向方向入射之光之透過,故抑制因光造成之色相偏移。
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針對相對於包含單軸延伸薄膜之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垂直之偏光成分,波長400~800nm相對於以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進而較好為5%以上12%以下,最好為8%以上12%以下。且,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針對對於包含單軸延伸薄膜之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垂直之偏光成分,波長400~800nm相對於在入射角5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進而較好為5%以上10%以下,最好為8%以上10%以下。
藉由將波長400~800nm相對於於垂直方向及斜向方向入射之s偏光成分之平均反射率限制在該範圍內,而增大於與光源相反側透過之s偏光量。另一方面,與s偏光成分有關之平均反射率超過上限值時,由於作為反射偏光薄膜之偏光透過率下降,故會有無法展現作為貼合於液晶胞之偏光板之充分性能之情況。另一方面,在該範圍內雖然該偏光反射率越低s偏光成分之透過率越高,但低於下限值時會有難以成為與組成或延伸之關係之情況。
為了獲得關於該p偏光成分之平均反射率特性,在藉由第一層及第二層交互層合構成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中,藉由使用前述聚合物作為構成各層之聚合物,且使延伸方向(X方向)以一定之延伸倍率延伸並使第一層之薄膜面內方向雙折射率化,並增大延伸方向(X方向)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折射率差而達成。且,為了在波長400~800nm之波長區域中獲得該平均反射率,列舉調整第一層、第二層之各層厚之方法。
另外,為獲得s偏光成分之平均反射率特性,在以第一層及第二層之交互層合構成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中,藉由使用前述聚合物作為構成各層之聚合物,且在與該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不延伸,或僅止於以低延伸倍率進行延伸,藉此使該垂直方向(Y方向)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折射率差極小而達成。且,為了獲得在波長400~800nm之波長區域中之該平均反射率,列舉調整第一層、第二層之各層厚之方法。 (熱收縮率)
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在85℃、30分鐘之條件下之熱收縮率較好為1.5%以下,更好為1.0%以下。該熱收縮率特性為在單軸延伸方向、其垂直方向二方向中之特性。
藉由為一面具有反射偏光性能,一面在延伸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二者之耐熱尺寸安定性均高之反射偏光薄膜,在加熱步驟處理後,或者在使用環境亦包含高溫環境之情況下亦不會因收縮而導致偏光性能下降,可維持高的偏光性能。
至於獲得該耐熱尺寸安定性之方法列舉為使用具有在高折射率層(第一層)側延伸時之應力低之特性之芳香族聚酯(I),在低折射率層(第二層)側具有前述之高玻璃轉移溫度之共聚合聚酯之方法。 (濁度特性)
又,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之濁度值較好為1.0%以下,更好為0.5%以下。藉由具有該濁度值特性,可提高S偏光之透過率,獲得更高之偏光度。該濁度值可藉由使用玻璃轉移溫度為80℃以上之共聚合聚酯作為第二層之聚酯,且使構成本發明之多層單軸延伸薄膜之各層不含滑劑等添加劑,或於含有時以層重量為基準在0.1重量%以下之範圍內而獲得。 [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製造方法]
接著,針對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製造方法加以詳述。
本發明之多層延伸薄膜係使構成第一層之聚酯與構成第二層之聚酯以熔融狀態至少交互重疊251層以上之狀態擠出,成為多層未延伸薄膜(成為薄片狀物之步驟)。此時,經層合之251層以上之層合物係使各層之厚度階段性或連續性在2.0倍~5.0倍之範圍變化之方式層合。
使如此獲得之多層未延伸薄膜於製膜方向、或與其垂直之寬度方向之至少一軸方向(沿著薄膜面之方向)延伸,較好朝寬度方向之單軸方向延伸。
為獲得本發明之配向角特性,列舉為在第一層之聚酯之玻璃轉移點之溫度(Tg)~Tg+30℃之範圍內進行4~7倍倍率之延伸。接著邊在Tg~Tg+30℃之溫度進行延伸後之熱固定溫度,邊在5~15%之範圍朝延伸方向向外延伸(再延伸)之方法。如此,藉由在低的溫度進行延伸,一邊施加更低之熱固定溫度一邊於同方向進行向外延伸,可獲得高度受控制之配向特性。
此時之延伸方法可使用利用棒狀加熱器進行之加熱延伸、輥加熱延伸、拉幅機延伸等習知之延伸方法,但就減低利用與輥接觸所致之條紋或就延伸速度等之觀點而言,以拉幅機延伸較佳。且,亦對與該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施以延伸處理,進行二軸延伸時,較好限於1.05~1.20倍左右之延伸倍率。Y方向之延伸倍率若高如其以上時,會有偏光性能下降之情況。且,延伸後較好進一步施以熱固定處理。
本發明中,用於獲得例如501層以上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更好的方法,可獲得在300層以下之範圍交互層合狀態之熔融物,保持該層構成,以層合方向與垂直方向成1:1之比率之方式分割,以交互層合體作為一區塊,以使區塊之層和數(雙倍數)成為2~4倍之方式再度層合之方法而增加層合數。進行該雙倍處理時,可藉習知方法進行,亦可將所得層合狀態知熔融體澆鑄於澆鑄滾筒上獲得多層未延伸薄膜後,經歷上述延伸步驟獲得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 [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
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由於具有與以往之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故可使用該反射偏光薄膜作為液晶胞之至少一方之偏光板,具體而言,以由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之第一偏光板、液晶胞、及第二偏光板之順序層合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亦包含於本發明中。該光學構件亦稱為液晶面板。該光學構件相當於圖4中之5,第一偏光板相當於3,液晶胞相當於2,第二偏光板相當於1。
以往係藉由至少具有吸收型偏光板作為液晶胞之兩側之偏光板,而獲得高的偏光性能,然依據使用本發明之多層層合薄膜之偏光板,由於可獲得以往之多層層合薄膜無法達到之高偏光性能,故為可用於與液晶胞貼合代替以往之吸收型偏光板者。
亦即本發明之特徵在於可單獨使用包含本發明之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型偏光板作為液晶胞之至少一方之偏光板,且特徵在於並無必要併用如以往需要之吸收型偏光板或層合。
液晶胞之種類可使用VA模式、IPS模式、TN模式、STN模式或彎曲(Bend)配向(π型)等任意類型者。
且,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具有本發明之最外層I之樣態之最外層時,由於不會妨礙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具有之高的偏光性能,故尤其適用於IPS模式液晶顯示器用途中。
再者,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具有本發明之最外層II之樣態之最外層時,除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具有之高的偏光性能以外,由於亦具有相位差功能,故不需組合相位差板,即可適用於VA模式液晶顯示器用途中。
具體而言,可使用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作為VA模式液晶顯示器中使用之液晶胞之至少一方之偏光板,具體而言,以由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之第一偏光板、液晶胞、及第二偏光板之順序層合之VA模式液晶顯示器用光學構件亦包含於本發明中。
且,第二偏光板之種類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吸收型偏光板、反射型偏光板之任一種。使用反射型偏光板作為第二偏光板時,較好使用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之光學構件較好以第一偏光板、液晶胞、及第二偏光板之順序層合,該等各構件可彼此直接層合,且亦可透過稱為黏著層或接著層之提高層間接著性之層(以下有時稱為黏著層)、保護層等而層合。 [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之形成]
將偏光板配置於液晶胞之方法較好為藉由黏著層層合二者。形成黏著層之黏著劑並無特別限制,但可適當選擇使用例如丙烯酸系聚合物、聚矽氧系聚合物、聚酯、聚胺基甲酸酯、聚醯胺、聚醚、氟系橡膠等聚合物作為基底聚合物者。尤其,以如丙烯酸系黏著劑之透明性優異,具有適度潤濕性、凝聚性及接著性之黏著特性,且耐候性或耐熱性等優異者較佳。另外,黏著層亦可設置複數層之不同組成或種類之層。
層合液晶胞與偏光板時之作業性之觀點中,黏著層較好預先附設於偏光板、或液晶胞之一者或二者上。黏著層之厚度可依據使用目的或接著力等適當決定,一般為1~500μm,較好為5~200μm,最好為10~100μm。 (脫模薄膜)
又,對於黏著層之露出面,為了防止在供於實用之前之污染等,較好暫時黏著脫模薄膜(隔離材)予以覆蓋。據此,在慣例之操作狀態下可防止與黏著層之接觸。至於脫模薄膜係使用例如視需要以聚矽氧系或長鏈烷基系、氟系或硫化鉬等剝離劑塗覆處理塑膠膜、橡膠片、紙、布、不織布、網片、發泡薄片或金屬箔、該等之層合體等而成者。 [液晶顯示裝置]
本發明亦包含具備光源與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且第一偏光板配置於光源側之液晶顯示裝置。
圖4為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一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概略剖面圖。液晶顯示裝置具有光源4及液晶面板5,且進而視需要組裝驅動電路等者。液晶面板5於液晶胞2之光源4側具有第一偏光板3。且,液晶胞2之與光源側相反側,亦即辨識側上具備第二偏光板1。作為液晶胞2,如上述,係使用VA模式、IPS模式、TN模式、STN模式或彎曲模式(π型)等之任意類型者,但可進而依據最外層之特徵選擇液晶胞之模式。
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可藉由於液晶胞2之光源側配置由具有高的偏光性能之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之第一偏光板3,代替以往之吸收型偏光板與液晶胞貼合而使用。
由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之第一偏光板由於具有與以往之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且具備作為使未透過之偏光光反射而再利用之亮度提高薄膜之功能,故在光源4與第一偏光板3之間並不需要使用稱為亮度提高薄膜之反射型偏光板,而可使亮度提高薄膜之功能與貼合於液晶胞之偏光板之功能一體化,故可減少零件數。
再者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藉由使用本發明之反射偏光薄膜作為第一偏光板,而可發揮即使是斜向方向入射之光,亦幾乎不使斜向方向入射之p偏光成分透過,同時對於斜向方向入射之s偏光成分抑制其反射而使其透過之效果,且具有抑制對於斜向方向入射之光的透過光之色相偏移之特徵。為此,可作為液晶顯示裝置以投射之影像之色彩直接予以辨識。
又,通常如圖4所示,於液晶胞2之辨識側配置第二偏光板1。第二偏光板1並無特別限制,可使用吸收型偏光板等習知者。在外光之影響極少之情況下,亦可採用與第一偏光板相同種類之反射型偏光板作為第二偏光板。又,受到外光影響時,於不辨識液晶顯示裝置時呈現鏡像外觀,且於辨識時可充分的辨識影像,故可提供亦具備美觀之液晶顯示裝置。
液晶胞2之辨識側除第二偏光板以外,亦可設置例如光學補償薄膜等各種光學層,但使用本發明之最外層I之樣態之最外層,或使用最外層II之樣態之最外層時亦可不使用相位差板。 [液晶顯示裝置之形成]
藉由組合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液晶面板)與光源,進而視需要組裝驅動電路而獲得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且,可組合該等以外之液晶顯示裝置形成所需之各種構件,但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較好為使自光源射出之光入射到第一偏光板者。
一般之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區分成直下方式與側光方式,但本發明之液晶顯示裝置中,方式並無限定均可使用。
如此獲得之液晶顯示裝置可使用於例如個人電腦顯示器、筆記型電腦、影印機等OA設備、行動電話、時鐘、數位相機、攜帶型資訊終端(PDA)、攜帶型遊戲機等攜帶型設備、錄影機、電視、微波爐等家庭用電器設備、後視鏡顯示器、導航系統用之顯示器、車用電視等之車載用設備、商店用資訊用顯示器等展示設備、監視用顯示器等警備設備、看護用監視器、醫療用監視器等之看護.醫療設備等各種用途中。 實施例
以下列舉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受限於以下所示之實施例。
又,實施例中之物性或特性係以下述方法進行測定或評價。 (1)各方向之折射率及平均折射率
針對構成各層之各聚合物,使各經熔融而自模嘴擠出,並澆鑄在澆鑄滾筒上製作薄膜(單層薄膜),使所得薄膜以與多層延伸薄膜之製膜條件相同之條件製膜而準備延伸薄膜。針對所得延伸薄膜,使用METRICON製造之稜鏡偶合器測定在波長633nm之折射率求得各延伸方向(X方向)及其垂直方向(Y方向)、厚度方向(Z方向)之各折射率(分別為nX、nY、nZ),且針對平均折射率求得nX、nY、nZ之平均值。 (2)聚酯及薄膜之熔點(Tm)及玻璃轉移點(Tg)
取樣10mg之聚合物試料或薄膜樣品,使用DSC(德州儀器公司製造,商品名:DSC2920),以20℃/min之升溫速度測定熔點及玻璃轉移點。 (3)聚酯之特定以及共聚合成分及各成分量之特定
針對薄膜樣品之各層,由1H-NMR測定而特定出聚酯之成分及共聚合成分與各成分量。 (4)反射率、反射波長
使用分光光度計(島津製作所製造,MPC-3100),將偏光濾光器安裝於光源側,在波長400nm至800nm之範圍測定各波長之與經鋁蒸鍍之鏡面之相對鏡面反射率。此時,以將偏光濾光器之透過軸以與反射偏光薄膜之延伸方向(X方向)對準之方式配置時之測定值作為p偏光,以將偏光濾光器之透過軸與薄膜之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式配置時之測定值作為s偏光。針對各偏光成分,以在400~800nm之範圍下之反射率之平均值作為平均反射率。
每次測定均使用各具體例所記載之於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兩面具有最外層之薄膜樣品,且自相對於薄膜樣品之薄膜面垂直方向入射測定光之0度入射角進行測定。又50度入射時之反射率特性係以相對於薄膜樣品之薄膜面垂直方向作為0度,在入射面內自0度至50度傾斜之位置入射測定偏光之方式,調整薄膜樣品相對於光源之位置並測定。 (5)各層厚度
將薄膜樣品切成薄膜長度方向2mm、寬度方向2cm,固定於包埋膠囊後,以環氧樹脂(REFINETEK(股)製造之EPOMOUNT)包埋。以切片機(microtome)(LEICA製造之ULTRACUT UCT)將包埋之樣品朝寬度方向垂直切斷,成為5nm厚之薄膜切片。使用透過型電子顯微鏡(日立S-4300),以加速電壓100kV觀察攝影,由照片測定最外層、及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各層之厚度。
且,基於所得各層之厚度,分別求得第一層中最大層厚對於最小層厚之比率,第二層中最大層厚對於最小層厚之比率。
且,基於所得各層之厚度,分別求得第一層之平均層厚,第二層之平均層厚,且算出相對於第一層之平均層厚的第二層之平均層厚。
又,在求得與第一層及第二層之關聯特性時,最外層係排除在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外。且交互層合中存在2μm以上之厚度調整層時,該層亦排除在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外。 (6)薄膜整體厚度
以轉子檢測器(安立電器(股)製造之K107C),利用數位差動電子微米計(安立電器(股)製造之K351),以不同位置測定薄膜樣品10點之厚度,且求得平均值作為薄膜厚度。 (7)最外層之折射率
使用包含單軸延伸多層薄膜及最外層之薄膜作為樣品,針對機械方向、寬度方向、及薄膜厚度方向各方向之折射率,使用Abbe折射率計,以鈉D線作為光源測定最外層之折射率。又,包埋(MOUNT)液係使用二碘甲烷,測定環境設為25℃、65% RH。使用所得之折射率值,以下述式(1)求得相位差(Re),且由下述式(2)求得相位差(Rth)。由於最外層為2μm以上之層厚,故即使為設置於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上之狀態,仍可直接測定最外層之折射率。
相位差(Re)=|nTD-nMD|×1000×d………(1)(式(1)中,nMD、nTD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相位差(Rth)=((nMD+nTD)/2-nZ)×1000×d………(2)(式(2)中,nMD、nTD、nZ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 (8)配向角之測定
使用Carl Zeiss公司製造之偏光顯微鏡,觀察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狀態,測定該薄膜面內之主配向軸之方向相對於薄膜寬度方向為多少斜率作為配向角。
具體而言,使用1.5m寬之薄膜樣品,以10cm寬之間隔沿著薄膜之機械方向切割出15片測定樣品,且測定各測定樣品之中央部之配向角,且以15點中之最大之值作為最大配向角。 (9)亮度提高效果、色相
使用所得液晶顯示裝置作為個人電腦之顯示器,且以Optodesign公司製造之FPD視角測定評價裝置(ErgoScope88)測定以電腦進行白色顯示時之液晶顯示裝置之畫面之正面亮度,針對實施例1~7、實施例13~25、比較例2~10、及比較例21及22算出相對於比較例1之亮度上升率及色彩,且以下述基準評價亮度提升效果。該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測定中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之種類為比較例1之(液晶面板之製作)欄中所記載之具備IPS模式之液晶胞者。
且,針對實施例8~12、實施例26~27及比較例12~20,算出相對於比較例11之亮度上升率及色彩,且以下述基準評價亮度提升效果。該實施例及比較例之測定中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之種類為比較例11之(液晶面板之製作)欄中所記載之具備VA模式之液晶胞者。
◎:亮度提升效果為160%以上
○:亮度提升效果為150%以上,未達160%
△:亮度提升效果為140%以上,未達150%
×:亮度提升效果未達140%
同時以畫面之正面作為0度,以下述基準評價在0度~80度之全方位視角之色相x之最大變化及y之最大變化。
◎:x、y之最大變化均未達0.03
○:x、y之任一者之最大變化未達0.03
×:x、y之最大變化均為0.03以上 (10)對比性評價(偏光度)
使用所得液晶顯示裝置作為個人電腦之顯示器,且以Optodesign公司製造之FPD視角測定評價裝置(ErgoScope88)測定以電腦顯示白色及黑色畫面時之液晶顯示裝置之畫面之正面亮度,且由白色畫面求得明亮度,另由黑色畫面求得暗亮度,且藉以下基準評價由明亮度/暗亮度求得之對比性。
各實施例、比較例之對比性評價中使用之液晶顯示裝置係與(9)亮度提升效果、色相之測定中使用者相同種類者。
◎:對比性(明亮度/暗亮度)300以上
○:對比性(明亮度/暗亮度)200以上未達300
×:對比性(明亮度/暗亮度)未達200 (11)熱收縮率
以30cm之間隔對薄膜樣品賦予標點,在施予荷重下,在85℃之烘箱中實施熱處理30分鐘,測定熱處理後之標點間隔,在單軸延伸方向及其垂直方向,以下述式算出熱收縮率。
熱收縮率(%)=((熱處理前標點間距離-熱處理後標點間距離)/熱處理前標點間距離)×100 (12)薄膜濁度
依據JIS-K7136,使用濁度測定器(日本電色工業公司製造之NDH-2000)進行測定。 (13)耐久性評價
使用所得液晶顯示裝置作為個人電腦之顯示器,使背光連續點亮3000hr後,取出液晶面板,以肉眼觀察外觀,且基於下述基準進行評價。
評價基準:
◎:加熱後之薄膜外觀完全未發現變化
○:加熱後之薄膜以目視雖辨識出變化,但見到未達0.5mm高之無法量測之凹凸
△:加熱後之薄膜中見到未達1mm高之凹凸
×:加熱後之薄膜見到1mm以上高之凹凸 [比較例1] (偏光元件之製作)
使以聚乙烯醇作為主成分之高分子薄膜[KURARAY製造商品名「9P75R(厚度:75μm,平均聚合度:2,400,皂化度99.9莫耳%)」]在周速不同之輥間邊染色邊延伸輸送。首先,在30℃之水浴中浸漬1分鐘使聚乙烯醇薄膜膨潤,於輸送方向延伸1.2倍後,在30℃之碘化鉀濃度0.03重量%、碘濃度0.3重量%之水溶液中浸漬1分鐘,邊染色邊於輸送方向以完全未延伸之薄膜(原長度)作為基準延伸成3倍。接著邊浸漬於60℃之硼酸濃度4重量%,碘化鉀濃度5重量%之水溶液中30秒,邊於輸送方向以原長度為基準延伸成6倍。接著,使所得延伸薄膜在70℃乾燥2分鐘獲得偏光元件。又,偏光元件之厚度為30μm,水分率為14.3重量%。 (接著劑之製作)
相對於具有乙醯乙醯基之聚乙烯醇系樹脂(平均聚合度1200,皂化度98.5莫耳%,乙醯乙醯化度5莫耳%)100重量份,在30℃之溫度條件下使羥甲基三聚氰胺50重量份溶解於純水中,調製固體成分濃度3.7重量%之水溶液。對該水溶液100重量份添加以固體成分濃度10重量%含有具有正電荷之氧化鋁膠體(平均粒徑15nm)之水溶液18-重量份,調製接著劑水溶液。接著劑水溶液之黏度為9.6mPa.s,pH為4~4.5之範圍,氧化鋁膠體之調配量相對於聚乙烯醇系樹脂100重量份為74重量份。 (吸收型偏光板之製作)
以乾燥後之厚度成為80nm之方式,將上述之含有氧化鋁膠體之接著劑塗布於厚度80μm、正面遲滯0.1nm、厚度方向之遲滯1.0nm之光學等向性元件(FUJI FILM製造商品名「Fujitech ZRF80S」)之單面上,以二者之輸送方向平行之方式之輥對輥將其層合於上述偏光元件之單面。接著,利用該等之輸送方向平行之方式之輥對輥,以使乾燥後之厚度成為80nm之方式,將上述含有氧化鋁膠體之接著劑塗布於同樣亦於偏光元件之相反側之面上之光學等向性元件(FUJI FILM製造商品名「Fujitech ZRF80S」)之單面上。隨後在55℃乾燥6分鐘,獲得偏光板。該偏光板稱為「偏光板X」。 (液晶面板之製作)
自具備IPS模式之液晶胞,採用直下型背光之液晶電視(松下電器製造之Viera TH-32LZ80 2007年製造)取出液晶面板,去除配置於液晶胞上下之偏光板及光學補償薄膜,將液晶胞之玻璃面(表裏)洗淨。接著,於上述液晶胞之光源側表面,以與配置於原先之液晶面板上之光源側偏光板之吸收軸方向相同方向之方式,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將上述偏光板X配置於液晶胞上。
接著,於液晶胞之辨識側之表面,以與配置於原先之液晶面板之辨識側偏光板之吸收軸方向相同方向之方式,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將上述偏光板X配置於液晶胞上。如此,獲得液晶胞之一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另一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之液晶面板。 (液晶顯示裝置之製作)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以個人電腦顯示白畫面及黑畫面,評價液晶顯示裝置之亮度。 [實施例1]
使2,6-萘二羧酸二甲酯、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且使乙二醇在四丁氧化鈦存在下進行酯化反應及酯交換反應,接著進行後續之聚縮合反應,獲得固有黏度0.62dl/g,酸成分之65莫耳%為2,6-萘二羧酸成分(表中,記載為PEN)、酸成分之35莫耳%為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成分(表中記載為ENA)、二醇成分為乙二醇之芳香族聚酯。以該芳香族聚酯作為第一層用樹脂,準備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間苯二甲酸20莫耳%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A20PET)作為第二層用熱可塑性樹脂。
準備之第一層用樹脂及第二層用樹脂分別在170℃乾燥5小時後,供給於第一、第二擠出機,加熱至300℃成為熔融狀態,使用將第一層用聚酯分成138層,第二層用聚酯分成137層後,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且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中各別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以最大/最小連續變化成2.2倍之多層饋料套管裝置,將第一層與第二層作成交互層合之總數275層之層合狀態之熔融體,保持該層合狀態,且自於其兩側之第三擠出機,將與第二層用聚酯相同之聚酯導入三層模嘴,進而於總數275層之層合狀態之熔融體之兩側層合厚度調整層。以使該厚度調整層成為整體之18%之方式調整第三擠出機之供給量。接著,保持該層合狀態(以下,有時稱為一單元),以層合方向與垂直方向成為1:1之比率之方式分割,以使層合數(雙倍數)成為2倍之方式再度層合,以保持該層合狀態導入模嘴中,澆鑄於澆鑄滾筒上,且調整為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平均層厚比成為1.0:2.6,製作以位於最外側之厚度調整層作為最外層之多層未延伸薄膜。
在120℃之溫度使該多層未延伸薄膜朝寬度方向延伸5.2倍,接著在120℃於同方向邊延伸15%邊進行熱固定處理3秒鐘。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厚度為66μm。 (液晶面板之形成)
前述比較例1中,除使用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代替偏光板X作為光源側之第一偏光板以外,餘與比較例1同樣,獲得於液晶胞之光源側主面上配置所得之反射偏光薄膜(第一偏光板),於辨識側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第二偏光板)之IPS模式之液晶面板。 (液晶顯示裝置之製作)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且以個人電腦評價白畫面及黑畫面之亮度。
如此獲得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各層之樹脂構成、各層特徵示於表1,且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2。 [實施例2~5]
除如表1所示,改變各層之樹脂組成、層厚、製造條件以外,餘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而成之反射偏光薄膜。
又,實施例2中作為第二層用聚酯使用之所謂NDC20PET為將實施例1之作為第二層用聚酯使用之間苯二甲酸20莫耳%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A20PET)之共聚合成分變更為2,6-萘二羧酸之共聚合聚酯。
且,實施例4中作為第二層用聚酯使用之所謂ENA21PEN/PCT摻合物,為以重量比計成為2:1之方式混合實施例4之第一層用聚酯的ENA21PEN(酸成分之79莫耳%為2,6-萘二羧酸成分,酸成分之21莫耳%為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成分、二醇成分為乙二醇之芳香族聚酯),與Eastman化學製造之PCTA AN004(聚環己烷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間苯二甲酸酯共聚物)而成者。
且前述比較例1中,除使用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代替偏光板X作為光源側之第一偏光板以外,餘與比較例1同樣,獲得於液晶胞之光源側主面上配置所得之反射偏光薄膜(第一偏光板),於辨識側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第二偏光板)之液晶面板。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且以個人電腦評價白畫面及黑畫面之亮度。
如此獲得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各層之樹脂構成、各層特徵示於表1,且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2。 [實施例6]
除將獲得一單元之層合狀態後之層合數(雙倍數)變更為3倍以外,餘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 [實施例7]
除未進行獲得一單元之層合狀態後之層合(雙倍)以外,餘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 [比較例2]
除將第一層用熱可塑性樹脂變更為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PEN),將第二層用熱可塑性樹脂變更為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 dl/g之對苯二甲酸64莫耳%共聚合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TA64PEN),且變更為表1所示之製造條件以外,餘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以該薄膜作為第一偏光板形成液晶面板,製作液晶顯示裝置。 [比較例3~10]
除如表1所示,變更樹脂組成、層厚、製造條件之任一者以外,餘與實施例1同樣,獲得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以該薄膜作為第一偏光板,形成液晶面板,製作液晶顯示裝置。
所得薄膜與任一實施例相比偏光性能均較低,無法獲得充分之亮度上升率。且,至少x、y任一者之色相變化量比實施例大。
[比較例11]
使用比較例1製作之偏光板X,以下述方法製作液晶面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液晶面板之製作)
自具備VA模式之液晶胞,採用直下型背光之液晶電視(SONY製造BRAVIA KDL-22EX300 2010年製造)取出液晶面板,去除配置於液晶胞上下之偏光板及光學補償薄膜,將液晶胞之玻璃面(表裏)洗淨。接著,於上述液晶胞之光源側表面上,以與配置於與原先之液晶面板上之光源側偏光板之吸收軸方向相同方向之方式,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將以比較例1所記載之方法製作之偏光板X配置於液晶胞上。
接著,於液晶胞之辨識側表面上,以與配置於原先之液晶面板之辨識側偏光板之吸收軸方向相同方向之方式,透過丙烯酸系黏著劑,將該偏光板X配置於液晶胞上。據此,獲得液晶胞之一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另一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之VA模式之液晶面板。 (液晶顯示裝置之製作)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且以個人電腦顯示白畫面及黑畫面,評價液晶顯示裝置之亮度。 [實施例8]
使2,6-萘二羧酸二甲酯、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而且使乙二醇在四丁氧化鈦存在下進行酯化反應及酯交換反應,接著進行後續之聚縮合反應,獲得固有黏度0.62 dl/g,酸成分之65莫耳%為2,6-萘二羧酸成分(表中,記載為PEN)、酸成分之35莫耳%為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成分(表中記載為ENA)、二醇成分為乙二醇之芳香族聚酯。以該芳香族聚酯作為第一層用樹脂,準備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間苯二甲酸20莫耳%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A20PET)作為第二層用熱可塑性樹脂。
將準備之第一層用樹脂及第二層用樹脂分別在170℃乾燥5小時後,供給於第一、第二擠出機,加熱至300℃成為熔融狀態,使用將第一層用聚酯分成138層,第二層用聚酯分成137層後,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且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中各別之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以最大/最小連續變化至2.2倍之多層饋料套管裝置,將第一層與第二層作成交互層合之總數275層之層合狀態之熔融體,保持該層合狀態,且自於其兩側之第三擠出機,將與第二層用聚酯相同之聚酯導入於3層模嘴,進而於總數275層之層合狀態之熔融體之兩側層合厚度調整層。以使該厚度調整層成為整體之27%之方式調整第三擠出機之供給量。接著,保持該層合狀態(以下,有時稱為一單位),以層合方向與垂直方向成為1:1之比率之方式分割,以使層合數(雙倍數)成為2倍之方式再度層合,以保持該層合狀態導入模嘴中,澆鑄於澆鑄滾筒上,調整為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平均層厚比成為1.0:2.6,製作以位於最外側之厚度調整層作為最外層之多層未延伸薄膜。
在120℃之溫度使該多層未延伸薄膜朝寬度方向延伸5.2倍,接著在120℃於同一方向邊延伸15%邊進行熱固定處理3秒鐘。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厚度為74μm。 (液晶面板之形成)
前述比較例11中,除使用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代替偏光板X作為光源側之第一偏光板以外,餘與比較例11同樣,獲得於液晶胞之光源側主面上配置所得之反射偏光薄膜(第一偏光板),於辨識側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第二偏光板)之VA模式之液晶面板。 (液晶顯示裝置之製作)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以個人電腦評價白畫面及黑畫面之亮度。
如此獲得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各層之樹脂構成、各層特徵示於表3,且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4。
所得薄膜之偏光性能高,使用VA模式液晶顯示器評價中獲得充分之亮度上升率及對比性(偏光度)。且,即使未使用相位差板色相變化量層亦相當小。 [實施例9~10、12]
除如表3所示,變更各層之樹脂組成、層厚、製造條件以外,餘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而成之反射光薄膜。
又,實施例9中作為第二層用聚酯使用之所謂NDC20PET為將實施例8之作為第二層用聚酯使用之間苯二甲酸20莫耳%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A20PET)之共聚合成分變更為2,6-萘二羧酸之共聚合聚酯。
且,實施例10中作為第二層用聚酯使用之所謂ENA21PEN/PCT為以重量比計成為2:1之方式混合實施例10之第一層用聚酯的ENA21PEN(酸成分之79莫耳%為2,6-萘二羧酸成分,酸成分之21莫耳%為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成分、二醇成分為乙二醇之芳香族聚酯),與Eastman化學製造之PCTA AN004(聚環己烷二亞甲基對苯二甲酸酯-間苯二甲酸酯共聚物)而成者。
且前述比較例11中,除使用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代替偏光板X作為光源側之第一偏光板以外,餘與比較例11同樣,獲得於液晶胞之光源側主面上配置所得反射偏光薄膜(第一偏光板),於辨識側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第二偏光板)之液晶面板。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以個人電腦評價白畫面及黑畫面之亮度。
如此獲得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各層之樹脂構成、各層特徵示於表3,且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4。 [實施例11]
除未進行獲得一單元之層合狀態後之層合(雙倍)以外,餘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 [比較例12]
除將第一層用熱可塑性樹脂變更為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PEN),將第二層用熱可塑性樹脂變更為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對苯二甲酸64莫耳%共聚合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TA64PEN),且變更為表3所示之層厚、製造條件以外,餘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以該薄膜作為第一偏光板形成液晶面板,製作液晶顯示裝置。
所得薄膜相較於實施例偏光性能較低,無法獲得充分之亮度上升率及對比性(偏光度)。且,色相變化量比實施例大。 [比較例13~20]
除如表3所示,變更樹脂組成、層厚、製造條件之任一者以外,餘與實施例8同樣,獲得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以該薄膜作為第一偏光板,形成液晶面板,製作液晶顯示裝置。
所得薄膜與任一實施例相比偏光性能均較低,無法獲得充分之亮度上升率及對比性(偏光度)。且,至少x、y任一者之色相變化量比實施例大。
[實施例13]
使2,6-萘二羧酸二甲酯、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且使乙二醇在四丁氧化鈦存在下進行酯化反應及酯交換反應,進而進行後續之聚縮合反應,獲得固有黏度0.62dl/g,酸成分之85莫耳%為2,6-萘二羧酸成分(表中,記載為PEN)、酸成分之15莫耳%為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成分(表中記載為ENA)、二醇成分為乙二醇之芳香族聚酯,作為第一層用聚酯。
且,作為第二層用聚酯,將三環癸烷二甲醇、乙二醇及對苯二甲酸在四丁氧化鈦之存在下進行酯化反應及酯交換反應,進而進行後續之聚縮合反應,獲得固有黏度0.60 dl/g,二醇成分之30莫耳%為三環癸烷二甲醇成分(表中記載為TCDM),二醇成分中之70莫耳%為乙二醇成分,酸成分為對苯二甲酸之芳香族聚酯作為第二層用聚酯。
將準備之第一層用聚酯及第二層用聚酯分別在170℃乾燥5小時後,供給於第一、第二擠出機,加熱至300℃成為熔融狀態,使用將第一層用聚酯分成138層,第二層用聚酯分成137層後,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且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中各別最大層厚與最小層厚以最大/最小連續變化為2.2倍之多層饋料套管裝置,將第一層與第二層作成交互層合之總數275層之層合狀態之熔融體,保持該層合狀態,自於其兩側之第三擠出機,將與第二層用聚酯相同之聚酯導入三層模嘴中,進而於總數275層之層合狀態之熔融體之兩側層合厚度調整層。以使該兩端層(厚度調整層)成為整體之18%之方式調整第三擠出機之供給量。接著,保持該層合狀態(以下,有時稱為一單元),以層合方向與垂直方向成為1:1之比率之方式分割,以使層合數(雙倍數)成為2倍之方式再度層合,保持該層合狀態導入模嘴中,澆鑄於澆鑄滾筒上,調整為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平均層厚比成為1.0:2.6,製作多層未延伸薄膜。
在125℃之溫度使該多層未延伸薄膜朝寬度方向延伸5.2倍,接著在125℃於同一方向邊延伸15%邊進行熱固定處理3秒鐘。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全體厚度為66μm,第一層與第二層之交互層合(光學干涉層)部分之層數為550層。 (液晶面板之形成)
前述比較例1中,除使用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代替偏光板X作為光源側之第一偏光板以外,餘與比較例1同樣,獲得於液晶胞之光源側主面上配置所得反射偏光薄膜(第一偏光板),於辨識側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第二偏光板)之IPS模式之液晶面板。 (液晶顯示裝置之製作)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以個人電腦評價白畫面及黑畫面之亮度。
如此獲得之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之各層之樹脂構成、各層特徵示於表5,且反射偏光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6。 [實施例14~23]
除如表5所示,變更各層之樹脂組成或層厚以外,餘與實施例13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此時,調整配合於構成第一層之聚合物之Tg之延伸溫度及熱固定溫度。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6。 [實施例24]
除將獲得一單元之層合狀態後之層合數(雙倍數)變更為3倍以外,餘與實施例13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6。 [實施例25]
除未進行獲得一單元之層合狀態後之層合(雙倍)以外,餘與實施例13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6。 [比較例21]
除將第一層用聚酯變更為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PEN),將第二層用聚酯變更為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間苯二甲酸10莫耳%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IA10PET),且未進行獲得一單元之層合狀態後之層合(雙倍)以外,餘與實施例13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以該薄膜作為第一偏光板形成液晶面板,且與實施例13同樣製作液晶顯示裝置。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6。 [比較例22]
除如表5所示,將第二層用聚酯變更為固有黏度(鄰氯酚,35℃)0.62dl/g之對苯二甲酸45莫耳%共聚合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TA45PEN)以外,餘與比較例21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之物性示於表6。 [實施例26]
實施例13中,除以使兩端層(厚度調整層)成為薄膜厚度整體之27%之方式調整第三擠出機之供給量以外,餘與實施例13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
且,在形成液晶面板時,前述比較例11中,除使用所得反射偏光薄膜代替偏光板X作為光源側之第一偏光板以外,餘與比較例11同樣,於液晶胞之光源側主面上配置所得反射偏光薄膜(第一偏光板),於辨識側主面上配置偏光板X(第二偏光板),獲得VA模式之液晶面板。
將上述液晶面板組裝於原先之液晶顯示裝置中,將液晶顯示裝置之光源點亮,以個人電腦評價白畫面及黑畫面之亮度。
如此獲得之反射偏光薄膜之各層之樹脂構成、各層特徵示於表5,且反射偏光薄膜之物性及液晶顯示裝置之物性示於表6。 [實施例27]
實施例26中,除以使兩端層(厚度調整層)成為薄膜厚度整體之37%之方式調整第三擠出機之供給量以外,餘與實施例26同樣獲得由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所成之反射偏光薄膜及液晶顯示裝置。評價亦與實施例26同樣進行,其結果示於表6。

又,表5中之聚酯組成如下。
C2NA:6,6’-(伸乙二氧基)二-2-萘甲酸
NDC:2,6-萘二羧酸
EG:乙二醇
PEN:聚2,6-萘二羧酸乙二酯
TMG:丙二醇
PTN:聚2,6-萘二羧酸丙二酯
BD:1,4-丁醇
PBN:聚2,6-萘二羧酸丁二酯
C3NA:6,6’-(伸丙二氧基)二-2-萘甲酸
TA:對苯二甲酸
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TCDM:三環癸烷二甲醇
SPG:螺二醇
CHDC:環己烷二羧酸
CHQE:十氫萘二羧酸
IA:間苯二甲酸 [產業上之可能利用性]
依據本發明,由於為含有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同時具有與吸收型偏光板相比擬之高的偏光性能,故可提供較好地作為與液晶胞貼合之偏光板之多層層合反射偏光薄膜、由其所成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及液晶顯示裝置。
1‧‧‧第二偏光板
2‧‧‧液晶胞
3‧‧‧第一偏光板
4‧‧‧光源
5‧‧‧液晶面板
圖1顯示2,6-PEN之單軸延伸後之延伸方向(X方向)、與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厚度方向(Z方向)之折射率(分別表示為nX、nY、nZ)。
圖2顯示本發明中之第一層用芳香族聚酯(I)之單軸延伸後之延伸方向(X方向)、與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厚度方向(Z方向)之折射率(分別表示為nX、nY、nZ)。
圖3為針對以本發明之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薄膜面作為反射面,波長相對於包含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p光成分)、及相對於包含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為垂直之偏光成分(s光成分)之反射率之圖之一例。
圖4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之液晶顯示裝置之概略剖面圖。
权利要求:
Claims (19)
[1] 一種反射偏光薄膜,其特徵為其係含有使第一層與第二層交互層合而成之251層以上之單軸延伸多層薄膜之反射偏光薄膜,且1)前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一層係由二羧酸成分與二醇成分之聚酯所成,(i)該二羧酸成分含有5莫耳%以上50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A)表示之成分,及50莫耳%以上95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B)表示之成分, (式(A)中,RA表示碳數2~4之伸烷基), (式(B)中,RB表示萘二基),(ii)該二醇成分含有90莫耳%以上100莫耳%以下之以下述式(C)表示之成分,[化3]H-O-RC-O-H………(C)(式(C)中,RC表示碳數2~4之伸烷基),2)前述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第二層係由平均折射率1.50以上1.60以下之光學等向性之聚酯所成,3)薄膜面內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單軸延伸方向(X方向)之折射率差為0.10~0.45,與單軸延伸方向垂直之方向(Y方向)中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折射率差,及薄膜厚度方向(Z方向)之第一層與第二層之折射率差分別為0.05以下,4)該反射偏光薄膜之配向角為2度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至少一面上具有最外層,且該最外層之以下述式(1)表示之相位差(Re)為0nm以上未達20nm,相位差(Re)=|nTD-nMD|×1000×d………(1)(式(1)中,nMD、nTD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且該最外層之厚度為2μm以上10μm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最外層之以下述式(2)表示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為0nm以上未達50nm,相位差(Rth)=((nMD+nTD)/2-nZ)×1000×d………(2)(式(2)中,nMD、nTD、nZ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
[4] 一種IPS模式液晶顯示器用反射偏光板,其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單軸延伸多層層合薄膜之至少一面上具有最外層,且該最外層之以下述式(1)表示之相位差(Re)為0nm以上30nm以下,以下述式(2)表示之厚度方向之相位差(Rth)為50nm以上350nm以下,相位差(Re)=|nTD-nMD|×1000×d………(1)(式(1)中,nMD、nTD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相位差(Rth)=((nMD+nTD)/2-nZ)×1000×d………(2)(式(2)中,nMD、nTD、nZ分別表示最外層之機械方向之折射率、寬度方向之折射率、厚度方向之折射率,d表示最外層之厚度(μm)),且該最外層之厚度為5μm以上50μm以下。
[6] 一種VA模式液晶顯示器用反射偏光薄膜,其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
[7] 一種VA模式液晶顯示器用反射偏光板,其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以反射偏光薄膜之薄膜面作為反射面,於對於包含單軸延伸方向(X方向)之入射面平行之偏光成分中,波長400~800nm相對於以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為95%以上,以薄膜面作為反射面,於對於包含X方向之入射面垂直之偏光成分中,波長400~800nm之相對於以入射角0度之該入射偏光之平均反射率為12%以下。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形成第二層之聚酯係以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為主要成分之聚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5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前述最外層係由非晶性熱可塑性樹脂所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形成第二層之聚酯為具有80℃以上之玻璃轉移溫度之共聚合量5莫耳%以上85莫耳%以下之共聚合聚酯。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該反射偏光薄膜在85℃、30分鐘之條件下之熱收縮率為1.5%以下。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第二層之共聚合聚酯為以脂環族二醇作為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共聚合成分為由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及環己烷二甲醇所組成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種。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第二層之共聚合聚酯為以脂環族二羧酸或脂環族二醇之至少一種作為共聚合成分之共聚合聚萘二甲酸乙二酯。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之反射偏光薄膜,其中構成共聚合聚萘二甲酸乙二酯之共聚合成分為由環己烷二羧酸、十氫萘二羧酸、螺二醇、三環癸烷二甲醇及環己烷二甲醇所組成群組選出之至少一種。
[17]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其係以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之第一偏光板、液晶胞、及第二偏光板之順序層合而成。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其中進而第二偏光板係由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反射偏光薄膜所成。
[19] 一種液晶顯示裝置,其具備光源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7項之液晶顯示裝置用光學構件,且前述第一偏光板係配置於光源側。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578032B|2017-04-11|A polarizing thin film, an optical member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524994B|2016-03-11|Multilayer extended film
TWI570459B|2017-02-11|A one-axis extended multilayer laminated film, a polarizing plate formed therefrom, an optical member for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5022480B2|2012-09-12|液晶表示装置用液晶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液晶表示装置
KR102285068B1|2021-08-02|액정표시장치, 편광판 및 편광자 보호 필름
TWI651553B|2019-02-21|液晶顯示器偏光板用反射偏光薄膜、由其所成之液晶顯示器用偏光板、液晶顯示器用光學構件以及液晶顯示器
JP6077300B2|2017-02-08|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124035B2|2013-01-23|多層一軸延伸フィルム
JP5782302B2|2015-09-24|多層延伸フィルム
JP5502809B2|2014-05-28|反射偏光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部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267013B2|2018-01-24|多層一軸延伸フィルム、ならびにそれからなる反射型偏光板、ips方式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用光学部材およびips方式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3003410A|2013-01-07|多層延伸フィルム
JP5069806B2|2012-11-07|液晶セル貼合せ用偏光板
TWI676555B|2019-11-11|單軸拉伸多層層合薄膜及由其所成的光學構件
JP5706246B2|2015-04-22|多層延伸フィルム
JP5554752B2|2014-07-23|Vaモード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反射偏光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光学部材およびvaモード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6077299B2|2017-02-08|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偏光板、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部材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6441147B2|2018-12-19|延伸多層積層反射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6309849B2|2018-04-11|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偏光板、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部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WO2012173170A1|2012-12-20|
EP2722695A1|2014-04-23|
CN103620452B|2016-03-02|
CN103620452A|2014-03-05|
KR101978128B1|2019-05-14|
US20140132897A1|2014-05-15|
KR20140041611A|2014-04-04|
US9405048B2|2016-08-02|
EP2722695A4|2015-02-18|
EP2722695B1|2015-11-18|
TWI578032B|2017-04-1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TWI651553B|2014-03-19|2019-02-21|日商帝人股份有限公司|液晶顯示器偏光板用反射偏光薄膜、由其所成之液晶顯示器用偏光板、液晶顯示器用光學構件以及液晶顯示器|
TWI670179B|2014-11-19|2019-09-01|日商東麗股份有限公司|積層薄膜|JP2514373B2|1987-08-19|1996-07-10|株式会社資生堂|化粧料|
US5486949A|1989-06-20|1996-01-23|The Dow Chemical Company|Birefringent interference polarizer|
CA2179625C|1993-12-21|2004-10-26|Andrew J. Ouderkirk|Optical polarizer|
CA2178325A1|1993-12-21|1995-06-29|Andrew J. Ouderkirk|Reflective polarizer with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P0962807B1|1993-12-21|2008-12-03|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Multilayered optical film|
US6486997B1|1997-10-28|2002-11-26|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Reflective LCD projection system using wide-angle Cartesian polarizing beam splitter|
US6737154B2|1995-06-26|2004-05-18|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Multilayer polymer film with additional coatings or layers|
WO1997001440A1|1995-06-26|1997-01-16|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Multilayer polymer film with additional coatings or layers|
JP2005316511A|1998-03-10|2005-11-10|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液晶表示装置|
JP3752410B2|1999-12-24|2006-03-08|帝人株式会社|多層積層延伸フィルム|
JP4634097B2|2004-08-30|2011-02-23|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光学フィルム積層体およびそれを含む液晶表示装置|
US20070264447A1|2004-08-30|2007-11-15|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imited|Optical Film Laminated Body|
US20060061717A1|2004-09-21|2006-03-23|Fuji Photo Film Co., Ltd.|Elliptically polarizing plat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119623A|2004-09-21|2006-05-11|Fuji Photo Film Co Ltd|楕円偏光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4624817B2|2005-02-02|2011-02-02|帝人デュポンフィルム株式会社|反射性偏光フィルム|
TWI419907B|2007-02-05|2013-12-21|Teijin Ltd|Polyester, its composition and its film|
US8216704B2|2007-06-13|2012-07-10|Teijin Limited|Biaxially oriented laminated film|
JP2009103817A|2007-10-22|2009-05-14|Citizen Holdings Co Ltd|液晶表示装置|
KR101545371B1|2008-04-21|2015-08-18|데이진 가부시키가이샤|2 축 배향 적층 필름|
JP2011084037A|2009-10-19|2011-04-28|Teijin Ltd|二軸配向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4782864B2|2009-12-18|2011-09-28|帝人株式会社|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輝度向上用部材、それら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複合部材およびそれら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11126182A|2009-12-18|2011-06-30|Teijin Ltd|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輝度向上用部材、それら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複合部材およびそれら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5022480B2|2010-06-30|2012-09-12|帝人株式会社|液晶表示装置用液晶パネル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液晶表示装置|TWI455956B|2012-11-21|2014-10-11|Ind Tech Res Inst|非晶系共聚酯、基材、及光學膜|
US10539717B2|2012-12-20|2020-01-21|Samsung Sdi Co., Ltd.|Polarizing plates and optical display apparatuses including the polarizing plates|
JP2014157212A|2013-02-15|2014-08-28|Nitto Denko Corp|偏光膜の製造方法|
JP6291830B2|2013-12-13|2018-03-14|東レ株式会社|多層積層フィルム|
JP2015212818A|2014-04-16|2015-11-26|三菱化学株式会社|位相差フィルム、円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WO2015166833A1|2014-04-28|2015-11-05|シャープ株式会社|ミラーディスプレイ|
WO2015170872A1|2014-05-07|2015-11-12|에스케이씨 주식회사|보호필름, 편광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JP6309848B2|2014-07-18|2018-04-11|帝人株式会社|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光学部材|
EP3170660B1|2014-07-18|2019-02-27|Teijin Limited|Uniaxially stretched multilayer laminate film, and optical member comprising same|
JP6411802B2|2014-07-18|2018-10-24|帝人株式会社|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れからなるプリズム層付輝度向上フィルム|
JP6309849B2|2014-07-18|2018-04-11|帝人株式会社|1軸延伸多層積層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偏光板、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光学部材および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WO2016035624A1|2014-09-02|2016-03-10|シャープ株式会社|タッチパネル付きミラーディスプレイ|
US9823395B2|2014-10-17|2017-11-21|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Multilayer optical film having overlapping harmonics|
WO2016194801A1|2015-05-29|2016-12-08|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
EP3189359A1|2015-09-03|2017-07-12|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Optical system|
WO2017205106A1|2016-05-26|2017-11-30|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Polarizer stack|
JP2017227893A|2016-06-21|2017-12-28|住友化学株式会社|偏光板セット|
US20210278578A1|2016-07-15|2021-09-09|Toray Industries, Inc.|Film and layered body|
CN107639821B|2016-07-20|2019-10-18|颖台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双轴同步延伸方式制造相位差膜的制造方法及其相位差膜|
US11156757B2|2017-03-06|2021-10-26|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High contrast optical film and devices including the same|
TW202102882A|2019-03-11|2021-01-16|美商3M新設資產公司|具有減少色彩之高效率紅外線反射器|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35606A|JP5502809B2|2011-06-17|2011-06-17|反射偏光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液晶表示装置用光学部材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138817A|JP5554752B2|2011-06-22|2011-06-22|Vaモード液晶ディスプレイ用反射偏光フィルム、それからなる光学部材およびvaモード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2011138821A|JP5124035B2|2011-06-22|2011-06-22|多層一軸延伸フィルム|
[返回顶部]